中国科学院风能利用重点实验室

科学传播
·循环流化床锅炉研发伏妖记
·浅淡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
·浅谈溶液除湿技术及其在空调...
·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研发
·浅谈微槽群复合相变LED灯散热...
活动专题
两学一做专栏
政策法规解读

现在位置:首页>中国科学院风能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教育
博士生导师
2012-06-27 | 作者: | 【  】【 打印】【关闭

 

顾国彪,1936年6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席科学家。

学术方向:
   长期从事大型电机蒸发冷却研究与产业化工作。对不同沸腾温度、循环原理、冷却结构的系统进行了实验及理论研究,实现了常温无泵自循环蒸发冷却,并在工业机组上应用;建立了相变传热应用于大电机冷却的理论基础,对多种环保型冷却介质做了大量实验及实用考验。从应用基础到工程实用化形成了我国领先的冷却技术,拓展了电机学科。

简历:
  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
  1958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顾院士自1958年起致力于大型电机的蒸发冷却研究与产业化工作,拥有蒸发冷却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先后研制成功1.2兆瓦全蒸发冷却及50兆瓦定子蒸发冷却汽轮发电机,10兆瓦及50兆瓦自循环管内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尤其是负责“九五”国家重点项目李家峡400兆瓦(40万千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研制成功,1999年来投入运行,均显示了高效安全的技术经济性能。法国举办的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例会)上评议为“旋转电机的四项新进展之一”。采用蒸发冷却技术的三峡地下电站两台70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已经正式在2012年前后投产发电。

获奖情况: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一次,发明专利三十六项,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为我国电机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洪华,1967年生,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部主任,博士生导师。
简历:
   1981年至1985年,在天津大学学习攻读学士学位;
   1985年至1988年,在天津大学学习攻读硕士学位;
  1988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作,任电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部主任。
学术方向:
   长期从事风电、光电及其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包括并网及离网太阳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系统技术,风力发电机组电气控制技术、风电场集中和远程监控技术、光伏发电系统控制逆变技术等,同时从事可再生能源技术经济评价和政策研究。
社会任职:
   科技部太阳能发电科技专项专家组组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十一五”863重点项目“MW级并网光伏电站系统”总体专家组组长,中国风能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风力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小型电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承担科研项目:
   至今,已负责完成国家课题10余项、可再生能源领域咨询报告数十篇。负责完成科技部“十五”后续能源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参与科技部和发改委太阳能技术和风力发电技术“十一五”及中长期发展计划制定;负责600kW、750kW及兆瓦级大型并网风电机组电控系统的研制,并实现商品化;领导完成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控制器和变流器的研制,在国内率先实现替代进口设备;负责完成上百座独立运行风/光、风/柴、光伏、风电系统的交钥匙工程;负责设计完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1MW深圳园博园太阳并网光伏电站和目前国内最大的义乌小商品城三期1.3MW太阳并网光伏电站;负责完成了国内第一个和建筑结合的50kWp并网光伏电站;负责完成国家体育馆100kW并网光伏电站系统;负责完成我国第一座100kW西藏荒漠集中高压并网光伏电站;在国内率先研制完成150kWp太阳光伏电站高压并网控制逆变器,完成三种光伏跟踪系统;同时负责完成西藏“送电到乡”、“送电到村”的实施规划和方案设计。发表论文15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4部,发明专利20余项。
获奖情况:
   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要成果5项,一般成果1项;
   1998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交大国飞杯阳光奖;
   2001年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
   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突出贡献奖”;
   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鉴定成果1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