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文章

赵秉增:忆吴仲华先生与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工程热物理学报》的一些事

 

  2017年是吴仲华先生诞辰100周年。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吴仲华先生去世,我一直在吴仲华先生的间接领导或直接领导、指导下工作。从80年代末开始,我承担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工程热物理学报》的部分工作。在这期间,吴仲华先生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工程热物理学报》所做的工作、所作出的贡献,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1978年,吴仲华先生倡议并得到国内各方面有关人士的附议,经原国家科委批准,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先生担任首任理事长。学会成立后,吴仲华先生对学会工作十分重视和关心,特别是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要求按时开好每年举办的国内各学科分会的学术会议和定期召开的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年会。吴仲华先生要求抓好会上宣读论文的评审,要严格把关,保证会上宣读的是高质量的论文;为了便于学术论文的保管,避免丢失,要求做好学术论文的编辑、印刷,可以出论文集;要求宣读论文的作者做好会前准备,如幻灯片等,以提高论文宣读的效率。吴仲华先生在参加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年会期间,他会到各个学科分会场看一下,最后选一个分会场,一般是热机气动热力学学科分会的会场后排坐下来,专注地听着宣读论文作者的演讲。到论文宣读完毕进行讨论时,吴仲华先生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建议或某种看法,并与作者一起讨论,充分体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吴仲华先生对学会的国际学术交流同样十分关注。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扩大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学会经常会以学术会议名义组织工程热物理学术界的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会的各学科分会参加国际上相关的学术组织,并派出代表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吴仲华先生也请国际学术界的有关专家、学者、大学教授等来国内访问;在国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让国内更多的工程热物理学术界的科技人员有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吴仲华先生经常注意学科研究领域中新的生长点,根据情况建立相应的学科分支机构,促进工程热物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学会刚成立时,只设立工程热力学、热机气动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和燃烧学4个学科分会。1992年,经学会常务理事会和上级有关领导部门批准,学会先后设立的分学科分支机构增加到8个,新设立的有能源利用、代用燃料、多相流和流体机械4个学科分会。 

  吴仲华先生于1980年创办了《工程热物理学报》,他担任主编,在国内外发行。学报主要刊登工程热物理学科最具创造性、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吴仲华先生亲自审稿,最后定稿,确保《工程热物理学报》刊出论文具有最好的质量。《工程热物理学报》出版不久后,就被公认为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学科最具权威的最高学术刊物,在国际工程热物理学术界,也被认为是著名的中国学术刊物之一,这与吴仲华先生为《工程热物理学报》全力投入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吴仲华先生为了扩大《工程热物理学报》及其刊出的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曾两次努力在美国出版《工程热物理学报》的英文版,世界发行。最后一次,美国某出版公司同意对国内每期《工程热物理学报》三分之二论文在美国翻译出版《工程热物理学报》英文版,世界发行,从而为国内作者的论文争取到了能在国外发表的机会。虽然《工程热物理学报》英文版未能长期延续出版,但通过吴仲华先生的努力,为《工程热物理学报》走向世界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上述这些琐事的回忆,算是我对吴仲华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吧。

 

作者简介:赵秉增,男,1938年生,江苏无锡人,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同年进入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后转入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吴仲华先生去世,一直在吴仲华先生的间接领导或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工作。曾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和《工程热物理学报》编辑部主任。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58839号文保网安备案号:110402500028
  通讯地址中国北京北四环西路11号,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邮编: 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