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况简介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前身系吴仲华先生1956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60多年来,研究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于能源、动力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不断夯实“能源科学技术”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打造能源、动力领域国际知名的一流研究所,共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90余项,为我国能源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所面向能源领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和动力领域自主可控、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先进动力装备、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储能、高碳能源低碳燃烧利用、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技术及应用等领域布局4个主攻方向,围绕氢能转化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热-功转换、高适应性热功能新材料与器件、智能网络巡飞系统、空间系统及微重力燃烧等领域布局5个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支撑国家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和动力装备跨越发展。共设有12个研究单元,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研究所争取科研经费不断突破新高,重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2022年,研究所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项目300余项,合同经费共计约90亿元。 

  研究所重视与区域资源融合,与江苏连云港、上海联合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与山东青岛联合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项目,创建廊坊研发中心、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毕节)研发中心、大同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试验基地、济南先进动力试验基地、中科南京未来能源系统试验基地等系统集成示范基地,形成应用基础与战略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一条龙的科技创新价值链。 

  研究所以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为导向,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坚持党管人才,持续优化人才环境,努力建设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截至2022年底,共有职工522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8名,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高级岗位人员215人。具有国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与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读博士生160余人、硕士生240余人,与各高校联培生150余人;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的牵头建设单位;设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站博士后30余人。 

  研究所具有深厚的国际合作基础,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是国际内流气动热力学会议(ISAIF)、国际吸气式发动机会议(ISABE)、亚洲燃气轮机会议(ACGT)、亚洲推进与动力联合会议(AJCPP)、世界储能技术大会(WESC)等国际会议的发起单位。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十余场重要国际会议,是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联盟的秘书处所在地。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是专业学术期刊《工程热物理学报》和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的主办单位。 

  (以上数据截止至 2022年12月31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