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实验室成立于1981年,面向能源环境领域的重大需求,辛勤耕耘40年,在固体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综合节能减排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开发工作,提出原创技术理论、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完成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为技术产业化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循环流化床生物质直燃发电锅炉、循环流化床煤气化炉等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达到国际领先/先进水平。曾荣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
实验室完成的技术创新已申请超过300件国内外专利,授权超过150件,包括二十余件美国、日本、欧洲、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授权专利。近十年来,实验室共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79篇,EI收录224篇。
■ 研究领域
面向国家能源环境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煤的高效清洁低碳燃烧和分质分级利用、燃煤锅炉深度灵活调峰、低碳工业流程、固废处置和综合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工程化开发。
■ 研究方向
1. 循环流化床燃烧:循环流化床炉内气固流动、燃烧和换热均匀性、NOx和SO2排放控制技术;富氧燃烧技术;生物质等多种燃料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快速、深度、灵活调峰技术。
2. 煤气化及热解:面向工业燃气、合成氨原料气和现代煤化工的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低阶煤部分气化技术;面向可规模化的燃料适应性广的流化熔融气化技术。
3. 煤粉预热燃烧:预热燃烧煤粉锅炉和水泥窑炉超低NOx技术;煤粉锅炉快速、深度、灵活调峰技术。
4. 固废焚烧与资源化利用:大规模低成本煤基工业固废处置技术及危废处置技术。
5. 多相流动过程数值计算与测量、热反应过程定量分析研究。
■ 人员组成
现有职工45人,其中正高级岗位人员13人,副高级岗位人员11人;在站博士后2人;在读研究生54人。2021年1人入选院技术支撑人才,1人获院级人才引进项目青年项目支持。
■ 2021年项目情况
2021年度在研包括国重点研发计划、院先导专项、院弘光专项等项目共29项,新争取各类项目8项,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科院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项目1项、中科院轻型动力创新研究院创新引导基金项目1项、横向企业委托项目4项。结题并通过验收项目7项(包括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 2021年主要成果与工作进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实现60t/h-130t/h-160t/h系列容量燃煤工业锅炉无氨超低NOx原始排放,脱硝成本降低80%以上,从而形成覆盖工业锅炉主流容量系列的超低NOx排放燃煤工业锅炉系统解决方案,两次获得中科院洁净能源先导专项择优资助;水泥窑炉“原位-二元”低氮控制技术在2500t/d水泥窑炉上实现了NOx超低排放(≤50mg/m3),并通过中国建材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技术入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团体标准。
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方面,建成国内最大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装置——2500t/d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制氢装置;完成70000m3/h循环流化床纯氧气化制合成气技术方案设计;印尼象盛4×80000m3/h循环流化床煤气化项目投运,连续安全稳定运行超300天,刷新高含水率褐煤循环流化床气化炉连续运行纪录;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作为中科院5项重大成果之一在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交易会发布;主编两项煤气化相关标准并获国家能源局立项。
固废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突破两步法煤气化灰渣碳燃烧利用及熔渣矿相重构耦合关键技术,完成千吨级/年流化熔融技术中试技术研发,实现煤基固废制硅铝基高值化材料利用,并完成10万吨/年工程示范方案;在千吨级/年中试装置上实现气流床气化细渣的高效焚烧与超低NOx原始排放,为气流床气化细渣处置难题提供解决路径;完成循环流化床煤气化飞灰活化制活性炭技术机理实验,实现气化飞灰在秒级时间内孔隙结构的有序发展。
多相流动过程测量和诊断以及热反应过程解析方面,实现了喷动床气固复杂流动结构电学可视化测量,结合压力信号频谱分析,揭示了流型/流态演变规律与操作参数的关联规律;揭示并解决了质谱定量分析中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非线性问题,实现了反应临界状态时低信噪比混合气体组分产率的高精度解析。
本年度共发表学术论文56篇,其中32篇被SCI收录、21篇被EI收录;申请专利55项,获得24项专利授权。荣获2021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成功发起并举办第一届低碳热转化国际研讨会。
主 任:朱治平 副主任:矫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