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部门

传热传质研究中心

  研究领域  

  新型高效紧凑式换热技术与装备、先进高效电子信息热管理技术、高性能纳米热界面材料、先进非接触温度测量技术、新型高效热化学储能及制冷/供暖等。 

  研究方向  

  1.新型高效紧凑式换热技术与装备:新型高效紧凑式换热器传热机理、高精度跨尺度大规模网格数值仿真、结构完整性设计与优化、全尺寸样机制造及测试验证等。 

  2.热化学储能与热泵:热化学储能材料结构—性能关系及低成本制备、热化学反应器反应传递耦合及性能强化、热化学储能装备的研制与应用推广。 

  3.高性能纳米热界面材料:多维多尺度填料导热通路构筑与热传导机理、高分子结构控制、填料表面改性修饰对基体材料相容性的作用机制、电磁场/力场作用诱导填料定向排布关键技术及对聚合物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微纳米填料高效分散与形貌调控技术。 

  4.先进高效电子信息热管理技术:超薄/超导系列均热板,环路热管,平板热管,大功率电子芯片散热模组,一体化热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及其产品、热设计、评估与测试服务等。 

  5.先进非接触温度测量技术:复杂气固耦合辐射环境下温度数据校正技术研究、先进非接触高频光纤测温技术研究、多用途自校正多光谱测量技术研究。 

  人员组成

  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正高级岗位人员2人,副高级岗位人员5人;在站博士后6人,在读研究生22人。

  2021年项目情况  

  2021年度在研项目21项,新争取各类项目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企业委托项目3项。结题并通过验收项目4项(包括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2021工作进展与主要成果  

  在新型高效紧凑式换热技术与装备方面,完成大科学装置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实验台回热/冷却系统设计和实施方案论证等。完成国家能源集团20-100MWe超大规模SCO2发电系统换热设备设计及布置等方案论证。完成用于300KWe级燃机的全尺寸回热器专家测试与验收。完成重点研发计划SCO2系统PCHE换热器研发任务,项目获评“优”。 

  在热化学储能与热泵方面,研制了适合高温蓄热的多级孔钙基纳米材料,蓄热密度达2.5GJ/m3,释热功率密度达720 W/kg;研制了可用于水基吸附式制冷系统的SFO型磷酸铝分子筛材料,制冷COP0.85SCP1.1kW/kg,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并入选Featured article in Editor's Highlight;研制了基于LTA磷酸铝分子筛的柔性吸附式热池;研制了适合低温蓄热的高质稳定氯化钙基储能材料,建成了100kWh级谷电化学蓄热供暖系统样机,最大蓄热密度达120kWh/m3,释热功率达5kW 

  在高性能纳米热界面材料方面,研发并定型多款适用于高功率密度芯片和新能源电动汽车等导热硅脂、凝胶、垫片和结构胶,液态金属导热膏和导热垫片等,技术指标达到/优于进口同类竞品,在雷士照明、怡迅光电、国轩高科等行业标杆用户实现小批量应用;热界面材料三项专利评估价值800万,完成国科控股备案。 

  在先进高效电子信息热管理方面,设计搭建了系列试验测试平台,研究了复合结构相变传热、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强化沸腾、冲击射流冷却、环路热管蒸发器两相流动传热等特性。掌握1~15mm均热板、环路热管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工艺。开发出新型超薄均热板、高功率密度芯片浸没式液冷均热板、三维相变模拟程序、服务器芯片环路热管风冷散热器等。 

    在先进非接触温度测量方面,面向国家“两机”需求,设计了叶片热障涂层温度测量与基于光纤探头温度测量的多光谱测温波长和最优分光光路及其传输系统,搭建了光路测试平台;建立了高频温度变化模拟系统,研究了光电探测器动态响应特性;设计搭建了用于测温仪适应性测试的高转速平台。

  年度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9篇,包括1Nature CommunicationsEI收录9篇;申请专利23项,授权专利6项。

  主 任:淮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