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助力研究生打通“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的衔接通道,拓宽学术视野、厚植科研情怀,2025年8月26日至28日,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教育处精心统筹,由杨远智和侯松宝两位老师分别带队,组织120余名分赴江苏中科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连云港试验基地)、大同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大同煤研所)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实践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实地研学+产业交流”的立体化安排,学生们在科技创新现场、产业一线与文化浸润中收获满满,为科研成长注入实践动能。
连云港试验基地
实践首站以四场精准匹配研究生知识需求的报告开篇,为学生搭建 “跨学科学习桥梁”。研究所重大设施处副处长、连云港试验基地执行负责人杜薇,围绕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及基地发展建设作了详细报告,剖析了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科技攻坚之路;连云港市少儿图书馆副馆长徐洪绕,以“山海之城”为题,展现了当地文旅资源;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姚凤翔,分享了智能无人船艇海试验证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东方电气集团杨安建,详解50MW重型燃机研制历程,更让国产重型装备的攻关画面跃然眼前。这场横跨能源革命、文旅传承、高端制造的认知交响,使师生们在科研前沿与产业实践的碰撞间,触摸到创新落地的温度与力量。
在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项目现场,师生们一同领略“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魅力,各试验台负责人“手把手”讲解——从设备原理到应用场景,从试验件设计到数据采集,学生们围绕 “如何解决试验中的技术瓶颈” 积极提问,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切身感受大科学装置对我国燃气轮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制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除了大科学装置的硬核实力,地方产业的创新活力,也让师生们看到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无限可能。在徐圩新区,师生们参观了连云港石化科技馆、石化基地运管服务中心及中星能源、虹洋热电等重点企业,直观感受了智能化生产流程与绿色能源发展成果。在开发区政府的带领下,师生们走进中华药港展示馆、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及杰瑞自动化公司,从生物医药到高端材料、智能装备,前沿技术展品引发深度互动,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无限可能”。
活动尾声,趣味横生的破冰游戏与连云港市博物馆文化体验给这场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在轻松氛围中加深师生交流:“以前在实验室做小尺度试验,今天看到‘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才真正明白‘大科学装置’对谋求重大突破的意义”,“以前觉得‘产业升级’很抽象,现在知道,它就是工程师们把每一个技术难点啃下来的日常”。学生们的感悟,正是教育处组织产业走访的核心目标——让科研理想扎根产业实际。
大同煤研所
活动伊始,大同煤研所对本次暑期实践活动师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大同煤研所执行副所长刘志成,详细介绍了大同煤研所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规划,向师生们展示了大同煤研所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山西大同大学朱丽教授,以“遐迩一体,天下大同——大同多元文化交融的发展史”为主题,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历史文化分享,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与文化视野,为本次的研究生暑期实践活动增添了重要的文化维度。
在大同煤研所试验平台现场,队员们近距离观察煤炭检测、清洁转化等领域的精密仪器运作,聆听科研人员对研究方向、工作流程的细致讲解,切实感受到研究所严谨的科研氛围与完善的工作条件,这份鲜活的直观体验,也为后续深化交流、推进实践活动筑牢了认知基础。
在大同煤研所的精心统筹与细致安排下,实践团队成员先后走进大同多领域优质平台与标杆企业开展深度交流学习,具体涵盖:创新平台:晋创谷·大同;能源企业:同煤大唐塔山煤矿有限公司、国电电力大同湖东发电有限公司以及国电电力大同第二发电厂;医药企业: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新材料企业: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师生们一起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不仅实地观摩并系统掌握了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更与一线工程师面对面交流技术难点、探讨行业痛点,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产业实践。
活动尾声,师生们向大同煤研所的各位老师致谢,并纷纷表示:“原来科研平台的建设,要和地方产业规划紧密结合,这为我以后做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一线工程师交流技术难点时,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很多‘落地缺口’,这会成为我接下来学习的重点”。学生们的反馈,印证了教育处 “以产业需求反哺学习目标”的初衷。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是研究所“深耕实践育人” 的又一次探索。通过精准对接连云港、大同的优质科研与产业资源,为研究生搭建了“从课堂到现场、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桥梁,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们对科研领域的探索热情。未来将持续优化 “产学研协同育人” 模式,围绕研究生成长需求,打造更多“精准化、沉浸式”的实践活动,助力青年科研人才在实践中坚定理想、提升能力,为科技强国建设储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