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意是屋内、住所,后又引申为安家落户、定居、家庭和家园等。家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在物质层面上,其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单位,具备法律认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在精神层面上,其具有情感内核,表现为“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情场景,体现了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港湾特性。家是动态演变的生命共同体,儿童时期以父母为中心,成年后通过婚姻构建新家庭,晚年则成为子女的情感依托,展现出家庭关系的辐射式发展。在文化视角下,家有两方面的核心特征,一是包容性互动特征,家人间允许情绪释放与个性展现,提供“不伪装”的生存空间;二是价值传承功能,通过日常相处传递道德观念,即一个家最好的样子,孝、勤、恕。在这里,结合家的本质属性和概念内核,谈一谈思想上和行动上“归家”对我们践行初心使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先进推进动力团队的初心使命是“动力创新报国,推动‘中国心’原始创新”。如前文所述,一个家最好的样子是孝、勤、恕,“孝”为家和之源,“勤”为家兴之本,“恕”为家宁之根。一个人如果做得到孝顺、勤劳、不计较,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也能够为家庭带来和谐与幸福。这样的家庭,充满了爱与支持,也能够成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坚强后盾。同时,家还有如下三方面的环境构建机制,一是情感共鸣机制,日常琐碎中的共情能力与情绪响应共鸣;二是目标协同机制,建立共同生活愿景并保持行动一致性;三是冲突化解机制,通过“换位思考-有效沟通-方案重构”实现矛盾处理的机制。如果将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氛围营造于我们的科研工作中,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归家,身在家、心在家,因为亲情,因为热爱,必然会迸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必然会催生出自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大幅提高团队科研工作的热情,必然会大力提升团队的原始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共产党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归家”, 带领大家树立培养家的观念,贯彻落实家的文化,传递传承家的思想,构建形成家的环境,建立家、经营家、发展家,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践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