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国家自然基金评审接近尾声,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关于分析和讨论基金资助率情况的新闻和帖子。看得出来,青基和面上基金资助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马太效应”明显。基础研究越来越“卷”,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以及科研影响力和价值,对青年和中青年科学家越发重要,也进一步引起了我对基础科研的思考。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像 “取消申二停一”“放宽女性年龄” 等,这让 2024 年的基金申请量迎来爆发式增长,达到 384564 项,同比增幅高达 26.36%。而到了 2025 年,申请量继续攀升,集中接收期受理了 432429 项,比 2024 年又增长 12.71%,不予受理的项目还不到 1000 项,占比仅 0.23%,是近 5 年最低。申请的人多了,但钱的增幅却没跟上。2025 年国自然总预算 394.58 亿元,比 2024 年多了 31.43 亿元,增长 8.65%,可这远远赶不上申请量 12.71% 的增幅。这直接导致资助率一路下滑:2021-2023 年还能维持在 16% 左右,2024 年就跌到 13%,2025 年更是可能再创新低。
受影响最大的要数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面上项目 2023 年资助率 17%,2024 年猛跌到 11.7%,2025 年预计可能只有 10.34%;青年基金 2023 年 17%,2024 年 15.5%,2025 年可能降到 13.79%。这俩项目可是很多科研人员的 “生存之本”,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而且现在评审标准也变了,不再只看研究热点和论文数量,更看重成果质量、项目设计科学性和科研能力。对我们青年和中青年科研人来说,只能深耕基础研究,提升原创性,把申报材料做得更扎实,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多一分胜算。